D7. 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益处、挑战及应对策略
原文:https://petergray.substack.com/p/benefits-and-challenges-of-social
青少年从社交媒体中获得了什么? 如何将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亲爱的朋友们:
这是我关于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这一争议性话题的两封信中的第二封。一些研究人员发现,社交媒体的使用与青少年(尤其是女孩)的心理健康指标之间存在负相关关系。基于这一发现,一些人提出应该限制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建议。这些报告促使我投入大量时间,深入钻研有关青少年社交媒体使用与心理健康的相关文献。
在我的上一封信(D6)中,我重点探讨了一系列旨在确定青少年花在社交媒体上的时间与其心理健康指标之间是否存在整体相关性的研究综述。几乎所有的综述都得出一个普遍结论:总的来说,研究表明社交媒体使用与青少年心理健康之间存在非常微弱的负相关。然而,研究者们一致指出,这种影响无论是对男孩、女孩还是对两者整体而言都太过微弱,不足以解释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差异的主要成因。此外,研究人员经常提到,所观察到的负相关都可能是因为抑郁或焦虑导致了更多的社交媒体使用(这可能是一种缓解心理压力的方式),而非因果倒置。在 D6 中,我还回顾了那些试图通过纵向研究和实验来确定相关性因果方向的研究,最终得出结论:目前还没有任何研究能够提供确凿证据,证明社交媒体使用会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的恶化。
在今天的来信中,我想重点探讨两个问题:一是青少年自己如何看待使用社交媒体这件事,二是社交媒体对青少年即时情绪影响的相关研究。青少年为何在社交媒体上投入如此之多的时间?他们从中有何收获?在他们看来,社交媒体给心理健康带来了哪些正面和负面影响?在社交媒体使用对心理健康的影响方面,青少年之间存在哪些个体差异?最后,青少年(乃至我们所有人)可以采取哪些防范措施,才能安全地使用社交媒体,最大限度地降低乃至规避相关风险?
青少年为何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大量时间?
长久以来,青少年总是喜欢聚集在各种公共场所。在那里,他们可以与朋友聚会、闲谈,认识新朋友,并有机会在远离父母和其他大人的地方,与同龄人畅谈他们关心的种种话题。这种现象跨越了文化和时间的界限,似乎已经成为青少年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然而,近几十年来,青少年乃至更小的孩子们逐渐被剥夺了在外面与同龄人自由聚会的机会,他们也越来越难以摆脱成年人的直接监管和干预。一方面,他们的时间更多地被成年人安排的活动占据;另一方面,当他们想要离开家与同伴相处时,不仅要面对过分担忧的父母的限制,还要应对购物中心等场所保安人员日益严格的管控,而这些地方在过去几十年里一直是青少年们聚会的热门场所。(我在 D4 中描述了导致这种变化的各种因素。)
在此情况下,社交媒体无疑成了他们的救命稻草。它为青少年提供了另一种保持联系的途径。通过智能手机,即便无法面对面地聚在一起,他们也可以分享内心的想法和感受。哪怕成人安排的活动占据了大量时间,他们也能利用零碎时间进行交流。如今,网络空间已然成为青少年新的公共场所。倘若剥夺了这一领地,他们将无处可去——也就无法进行青少年在成长过程中一直渴求和需要的那种热烈而私密(屏蔽了成年人)的交流。
在社交媒体时代初期,即大约十多年前,danah boyd(她的名字全用小写)进行了一项深入探讨青少年为何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研究。这是我发现的第一个针对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后来以书的形式发表(boyd, 2014)。boyd 采访了来自全美各地不同族裔的 166 名青少年。当被问及频繁使用社交媒体的原因时,他们普遍表示是为了与朋友保持联系。而当被问到为何不与朋友面对面聚会,而要通过互联网交流时,他们往往回答说其实更想当面聊天,但受制于时间不够充足、行动也不够自由,所以很少有机会那样做。
这些青少年还表示,对他们而言,在远离父母等权威人士监视的环境中与同龄人交流至关重要。正如 boyd 所言,「他们渴望能不受那些『管东管西』的人打扰……他们想要避开那些家长式的大人,那些人总以安全和保护为由,监视他们的日常社交。」此外,boyd 还写道,「2012 年,当我问那些较早使用 Twitter、Tumblr 和 Instagram 的青少年,为何青睐这些社交平台多过 Facebook 时,得到了几乎一致的回答:『因为我爸妈还不知道这些平台的存在。』」
最新研究表明,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的主要目的仍是与朋友保持联系。在皮尤研究中心的一项研究中(Anderson & Jiang, 2018),研究人员询问了 743 名 13 至 17 岁的青少年,为什么选择使用社交媒体而不是与朋友面对面地相聚。41% 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日程安排太满(太多安排好的活动),抽不出时间与朋友外出聚会。此外,34% 的人表示他们的朋友也因自身事务而抽不开身,32% 的人提到交通不便,33% 的人则指出在网上联络朋友比安排线下见面更加方便。
青少年眼中社交媒体的利与弊
非营利组织 Common Sense (Nesi, Mann, & Robb, 2023) 近期开展的一项大规模研究重点关注了 11 至 15 岁的女孩群体,因为有观点认为这一年龄段的女孩最易受到社交媒体潜在的负面影响。该项调查覆盖了 1300 多名女孩。
在其中一组调查中,研究人员询问女孩们使用各类社交媒体平台对情绪的影响主要是积极、消极还是中性的。调查结果显示,对于每个平台,认为影响是积极的女孩都多于认为影响是消极的。以 TikTok 为例,43% 的女孩认为其影响是积极的,26% 认为是消极的,其余则认为是中性的。Instagram 的数据是 38% 积极、19% 消极;Snapchat 是 32% 积极、26% 消极;对于即时通讯应用,有 50% 的女孩认为是积极影响,10% 认为是消极影响;YouTube 则有 65% 的女孩觉得影响是积极的,仅 5% 认为是消极的。
在另一组问题中,研究人员询问女孩们,如果无法使用特定社交媒体平台,她们的生活质量是会变好、变差还是保持不变。结果显示,对于所有平台,认为失去它会让生活变得更糟的女孩,都远多于认为生活会变好的,不过也有相当一部分人觉得不会有什么区别。例如,仅 9% 的女孩认为没有即时通讯应用会让生活更美好,而 43% 的人则认为生活会变得更糟;当被问及 TikTok 的影响时,16% 的人觉得没有它生活会更好,但持相反看法的占 34% 。
总的来说,在使用社交媒体的女孩中,认为它有益身心健康的比例远高于认为它有害的。
在青少年看来,社交媒体为何能提升他们的幸福感?在此前提及的 Pew 研究中(Anderson & Jiang, 2018),81% 的青少年表示,社交媒体让他们能更好地了解朋友们的生活,约三分之二的人认为,这种交流让他们相信困境中总有人支持自己。与之一致的是,71% 的人觉得社交媒体给他们带来归属感,而仅 25% 的人感到被排斥;同样地,69% 的人表示社交媒体让他们更自信,而只有 26% 的人因此感到不安全。这些结果都印证了这个观点:青少年通过社交媒体获得社会支持。
至于社交媒体潜在的负面影响,Pew 研究发现,许多青少年偶尔会感到压力,觉得自己只能发布那些能展现良好形象的内容(43%),或者能吸引大量点赞和评论的帖子(37%)。不仅如此,45% 的人坦言,他们有时会被人际交往中的狗血桥段淹没,其中相当一部分人表示,正是因为看不惯太多闹剧,才在网上屏蔽了一些人。
Pew 研究中心的学者在分析数据时,分别考虑了性别和年龄(13 至 17 岁)的因素,结果发现不同性别和年龄段的青少年对社交媒体的看法大致相同,并无明显差异。研究还发现,当代青少年很少发布「自拍」,这一点与十多年前的情况形成了鲜明对比。自拍发布量的下降或许可以解释,为什么近期研究显示,社交媒体给青少年带来的容貌焦虑较之过去有所缓解。
采用经验取样法研究社交媒体对情绪的影响
要想了解社交媒体使用对青少年情绪的即时影响,一个思路是在不同时间点向他们发送信号,让他们报告收到信号前的一段时间内(通常是一小时)社交媒体的使用情况和当下的心情。
Ine Beyens 及其同事(2020)在一项此类研究中试图验证一个假设,即被动地使用社交媒体(只浏览而不发布内容)可能会对情绪产生负面影响。这一假设的理论基础在于,当人们只是刷刷别人的动态时,往往会感到自己被排斥在社交圈之外,并对他人的精彩生活心生羡慕。
研究结果并不支持上述假设。事实上,研究人员发现,在多轮抽样调查中,平均有 46% 的青少年在被动浏览社交媒体后感到心情更愉悦,只有 10% 的人感到情绪更差。其余的人总体上感受不到情绪好坏的变化。另一项研究(Valkenburg et al., 2021)也得出了非常类似的结论——同样表明只有一小部分青少年在被动浏览社交媒体后情绪变糟;大多数人要么感到心情更好,要么没有受到影响。Beyens 和同事还发现,与其他研究结果一致,主动使用社交媒体,例如在社交平台上发送消息、发帖或分享内容,会持续提升青少年的幸福感。
Jessica Hamilton 及其同事(2021)的一项研究对患有抑郁和自杀倾向的青少年进行了调查,以检验社交媒体是否会对这一群体产生更大的负面影响。研究者招募了 100 名正在参加抑郁和自杀倾向密集门诊治疗项目的青少年。在为期一个月的研究中,这些青少年每周到诊所就诊时,都会报告他们过去一周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同时接受抑郁症状和自杀意念的评估。研究结果出人意料:使用社交媒体频率较高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反而表现出更大的改善——其抑郁症状和自杀念头都有所缓解,这一效果优于那些很少使用或完全不使用社交媒体的青少年。由此,研究者得出结论:「对于自杀高危青少年而言,使用社交媒体可能意味着一种适应性的、有益心理健康的社会参与方式。」
Stephanie Fredrick 及其同事(2022)开展的另一项为期两年的追踪研究,以 800 名 13-15 岁青少年为样本,分四个时间点评估他们的社交媒体使用情况和抑郁水平。研究结果虽然比较复杂,但有一点非常引人注目:与男孩相比,女孩更频繁、更主动地使用社交媒体,却表现出更低的抑郁水平。这一发现与「社交媒体尤其损害女孩心理健康」的观点恰恰相反。在这项研究中,社交媒体似乎给女孩带来了更多益处。
明智使用社交媒体的建议
总的来说,研究表明青少年从社交媒体中获得的收益远远大于损失。尽管网络空间不如现实世界那么理想,但在当今青少年难以面对面聚会的时代,使用社交媒体总比毫无交流要好得多。青少年自己也表示,如果没有社交媒体,他们的心理健康状况会更加糟糕。在我看来,他们的观点显然是正确的。我们应该努力改变现状,创造条件让青少年有更多机会在现实生活中相聚,但就目前而言,剥夺他们使用社交媒体的权利是残忍且不人道的。
然而,正如青少年自己所承认的那样,使用社交媒体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影响。我认为,给所有青少年——当然也包括成年人——开设一门有关如何安全使用社交媒体的短期课程是个不错的主意。我虽不是设计此类课程的专家,但以下是我想到的一些注意事项。
时间管理
被问及这个问题时,青少年经常承认自己有时会在社交媒体上花费超出预期的时间。他们承认自己常常被社交媒体深深吸引,完全沉浸其中,以至于忽略了时间的流逝。这可能会对他们造成伤害,因为过度使用社交媒体占用了他们本可以投入到其他活动中的宝贵时间。
在当今时代,智能手机已然成为我们所有人(而不仅仅只是青少年)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来自手机的消息提示总是时刻诱惑着我们去查看,一旦开始回复消息,就很难抽身而退。正是这种现象,让一些人将其称为「手机上瘾」,但我很不赞同在此情境下使用「上瘾」一词。因为它暗示这是一种病态,而非正常现象。
我们所有人(尤其是青少年)都喜欢与他人交流,也自然会对下一条信息的内容充满好奇。我(和 boyd 一样)更愿意将其定义为时间管理问题,而非上瘾。所谓「上瘾」听起来很难戒除,但「时间管理」却是每个人只要愿意就能够掌控的事情。在社交媒体上花费大量时间无可厚非,但可能会占用原本可以用于其他更有意义的事情的时间。
对大多数人而言,包括青少年在内,适度限制使用智能手机不失为一个好办法。你可以有意识地规划手机开关机的时段。比如,一家人共进晚餐时,所有人都应该关机,放下手机,专注于面对面的交流。同样,当你与家人以外的朋友相聚时,也应该关闭手机,全身心投入到真实的社交互动中,不被手机分心。
事实上,在睡觉时间把手机放到另一个房间是个好主意。熬夜玩手机或被手机铃声吵醒,是智能手机能带来的最糟糕的影响之一。
除了睡觉时间,我们可能还有其他想要关机的时候。比如,当我在写一些重要的东西时,我会关掉手机,因为我讨厌被打扰。每个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哪些活动是不容被干扰的,并在那些时候把手机关了。青少年可能担心,如果不立即回消息,朋友会认为自己不在乎他们。但这个后果可以通过事先给朋友发这样的消息来避免:「请你务必知道,有时我会关机。如果那时你给我发消息,我会晚点再回你。如果你想要我立刻回应,请在__点到__点之间联系我,那时我很可能开着手机。」
网络霸凌和社交闹剧
在 boyd 对青少年的采访中,她发现他们并不认为网络霸凌像成年人想象的那么严重。在他们看来,学校里当面的霸凌才是更大的问题。在网上,你可以直接屏蔽骚扰你的人;但在学校走廊被霸凌者堵住时,就没那么容易脱身了。这一点值得我们思考。如果真的有人在网上骚扰你,最好的办法是不予理睬。把时间花在与朋友相处上,而不是与霸凌者纠缠。与他们打交道不会有任何好处。
然而,boyd 也发现,成年人口中的所谓「霸凌」,并非全是真正的霸凌行为。有些只是青少年之间的拌嘴,虽然可能粗鄙冒犯,但并非出于恶意;还有一些则是夸大其词、甚至故意装腔作势的抱怨,青少年们称之为「戏剧性」。一些青少年乐在其中,喜欢制造或挑起这种闹剧,但也有人并不喜欢。对于后者而言,最明智的做法是远离那些挑事者,Pew 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许多青少年正是这么做的。
隐私
Boyd 等人指出,青少年使用社交媒体,某种程度上是为了避开父母和其他成年人的干涉(虽然多出于好意),让彼此之间能够私下交流。但他们有时会忘记,在网上发给朋友的内容可能会以某种方式公开传播。我们应该区分公共平台和私人平台,但要谨记,即便是私人平台上的消息也可能会公之于众。给大家一个忠告:不要在网上发布任何你不想让未来潜在雇主看到的内容。
总结与思考
纵观历史,每当一种新的交流方式出现——从文字、纸质印刷品、广播、电视、电脑再到互联网——我们都会经历一定程度的成长之痛。新一代往往倾向于接受新事物,而老一辈则持怀疑态度,认为这会毁掉下一代。让我们试着避免这种情况。让我们倾听孩子们的心声,不要根据我们的偏见来评判他们。一些成年人对孩子们在社交媒体上与其他孩子共同消磨的时间感到震惊,但是,正如一些具有进化型思维的学者所指出的(Katiyar et al., 2023),过去的孩子们通常每天花很多个小时——甚至往往是一整天——与其他孩子待在一起。他们现在仍然这样做,只是由于我们的限制,这种交往从面对面变成了在社交媒体上进行。
好了,就这样。我已经写完了关于社交媒体的内容,除非你还有一些想让我回答的问题。在我的下一篇 D 系列的帖子中,我打算展开我在 D5 中介绍的观点,即自 2008 年左右以来,青少年的焦虑、抑郁和自杀率急剧上升,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学业表现压力增加和对未来的恐惧加剧造成的。敬请关注。
参考文献
Anderson, M., & Jiang, J. (2018). Teens’ Social Media Habits and Experiences Pew Research Center, November, 2018.
Beyens, I., et al., (2020). The effect of social media on well‐being differs from adolescent to adolescent. Nature Research Scientific Reports. | https://doi.org/10.1038/s41598-020-67727-7.
boyd, d.(2014). It’s complicated: The social lives of networked teens. Yale University Press.
Hamilton, J.L. et al. (2021). Social media use and prospective suicidal thoughts and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 at high risk for suicide. Suicide Life Threat Behav. 51, 1203–1212.
Nesi, J., Mann, S., & Robb, M. (2023). Teens and mental health: How girls really feel about social media. San Francisco, CA: Common Sense.
Katiyar, T., et al. (2023). An antidote to overpathologizing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An evolutionary perspective on mixed effects of mismatch. Pre-Print available at https://osf.io/preprints/psyarxiv/t4azn/.
Valkenburg, P.M., et al, (2021). Social media browsing and adolescent well-being: challenging the “passive social media use hypothesis.” Journal of Computer-Mediated Communication 00, 1–19.